一张手作“健康地图”守护草原深处3000户居民健康
一张手作“健康地图”守护草原深处3000户居民健康
一张手作“健康地图”守护草原深处3000户居民健康中新网锡林郭勒6月25日电 题:一张手作“健康地图”守护(shǒuhù)草原深处(shēnchù)3000户居民健康
“桃林塔拉分场的乌仁阿姨年纪大了,还(hái)患有高血压。有了‘健康地图’,我们上门前就(jiù)能了解(liǎojiě)她的情况,不用再花时间询问基础信息,直接带上(dàishàng)需要的药品和(hé)设备就行。”一大早,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中心卫生院院长彭俊春便带领医生团队,沿着乡间小道开启了上门送医服务。
出诊结束后,彭俊春(péngjùnchūn)根据乌仁最新的(de)体检结果,在地图上更新了她的健康数据。
白音锡勒中心卫生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(xīlínguōlēi)盟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,地处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,辖区总面积(zǒngmiànjī)3415.6平方公里(píngfānggōnglǐ)。
在这里,有一幅独特的手作“健康地图”,被(bèi)当地(dāngdì)牧民叫作“健康导航”。地图上,一根根细线将各分场道路紧密相连,把分散在6个分场的3000多户居民(jūmín)的健康信息(xìnxī)精准串联起来,并以“高、老、糖”等字眼标注着患者的身体状况。
图为标注居民(jūmín)信息的“健康地图”。 袁雪莹 摄
这幅地图是2023年绘制的(de),绘制人是当时刚刚调任到(dào)白音锡勒中心卫生院担任院长的彭俊春。
他告诉记者,这个念头从他第一次(dìyīcì)走访入户时就有了。“白音锡勒牧场地域辽阔,牧民(mùmín)居住分散,最近的住户相距几十公里,医护人员入户耗时费力,急救车辆常因不熟悉路况而延误(yánwù),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也难以(nányǐ)全覆盖,基层医疗服务面临着巨大挑战。”
之后的一年多时间(shíjiān)里,彭俊春带领医疗团队走遍(zǒubiàn)了辖区内6个分场,对重点人群的家庭住址、健康状况、特殊需求等信息进行摸排。最后,这些零散的信息被整合(zhěnghé)成了一张“健康地图”。
“健康地图”上,村组道路用线条清晰勾勒并连接起来,每户居民(jūmín)的门前都(dōu)标注着姓名,用不同颜色对重点人群进行分类标注。即使是新入(xīnrù)职的医生,也能通过这张地图快速上手,精准开展医疗服务。
图为彭俊春绘在笔记本里的手绘地图(dìtú)。袁雪莹 摄
卫生院的(de)医护人员共划分为6个小组,每个分场均(jūn)配备一个家庭医生团队。根据(gēnjù)“健康地图”上标注的居民慢性病分布特点,对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较多的分场,优先安排经验丰富的全科(quánkē)医生担任家庭医生;对于孕产妇及婴幼儿较多的分场,则指派妇幼保健(fùyòubǎojiàn)基础扎实的女性医护人员进行入户用药督导及健康教育。
在“健康地图”指引下,当地医护人员入户时间(shíjiān)平均缩短40%,重点人群(rénqún)健康随访(suífǎng)覆盖率从之前的75%提升至90%,居民对卫生院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也从80%提升至90%。
“彭院长他们太负责了!以前看病得跑几十里路,现在卫生院(wèishēngyuàn)的医生经常上门,连我们吃什么(shénme)药都记得清清楚楚,真的太感谢他们了。”武玉珍今年78岁,住在距卫生院30公里外的桃林(táolín)塔拉分场。她(tā)患有冠心病,腿脚也不利索(lìsuǒ)。卫生院工作人员每隔4个月就会为她上门进行健康体检,包括测量血压,血糖,血、尿常规等。
医护人员告诉记者,相比于没有“健康地图”的过去(guòqù),如今能更有效地提供健康保障服务(fúwù),也能为患者(huànzhě)的急救争取有效时间,充分发挥了农牧区30分钟急救圈的优势。
(资料图)图为彭俊春(péngjùnchūn)告知居民药品注意事项。 袁雪莹 摄
这份持续更新的“健康地图”,不仅涵盖地理信息,还是一份(yīfèn)动态的健康档案。有的老年人去世了,彭俊春和伙伴们(men)就在电脑系统(diànnǎoxìtǒng)里将(jiāng)这个人的信息封档;当新迁来居民入住超过半年,大家就为他新建档,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。“牧区群众居住流动性较大,我们就这样实现了动态管理(guǎnlǐ)。”
“地图上的每个点,都是一个家庭的健康期盼。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,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治病救人(zhìbìngjiùrén),更是要(yào)成为牧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。”彭俊春感慨说(shuō)。(完)
中新网锡林郭勒6月25日电 题:一张手作“健康地图”守护(shǒuhù)草原深处(shēnchù)3000户居民健康
“桃林塔拉分场的乌仁阿姨年纪大了,还(hái)患有高血压。有了‘健康地图’,我们上门前就(jiù)能了解(liǎojiě)她的情况,不用再花时间询问基础信息,直接带上(dàishàng)需要的药品和(hé)设备就行。”一大早,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中心卫生院院长彭俊春便带领医生团队,沿着乡间小道开启了上门送医服务。
出诊结束后,彭俊春(péngjùnchūn)根据乌仁最新的(de)体检结果,在地图上更新了她的健康数据。
白音锡勒中心卫生院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(xīlínguōlēi)盟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,地处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,辖区总面积(zǒngmiànjī)3415.6平方公里(píngfānggōnglǐ)。
在这里,有一幅独特的手作“健康地图”,被(bèi)当地(dāngdì)牧民叫作“健康导航”。地图上,一根根细线将各分场道路紧密相连,把分散在6个分场的3000多户居民(jūmín)的健康信息(xìnxī)精准串联起来,并以“高、老、糖”等字眼标注着患者的身体状况。
图为标注居民(jūmín)信息的“健康地图”。 袁雪莹 摄
这幅地图是2023年绘制的(de),绘制人是当时刚刚调任到(dào)白音锡勒中心卫生院担任院长的彭俊春。
他告诉记者,这个念头从他第一次(dìyīcì)走访入户时就有了。“白音锡勒牧场地域辽阔,牧民(mùmín)居住分散,最近的住户相距几十公里,医护人员入户耗时费力,急救车辆常因不熟悉路况而延误(yánwù),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也难以(nányǐ)全覆盖,基层医疗服务面临着巨大挑战。”
之后的一年多时间(shíjiān)里,彭俊春带领医疗团队走遍(zǒubiàn)了辖区内6个分场,对重点人群的家庭住址、健康状况、特殊需求等信息进行摸排。最后,这些零散的信息被整合(zhěnghé)成了一张“健康地图”。
“健康地图”上,村组道路用线条清晰勾勒并连接起来,每户居民(jūmín)的门前都(dōu)标注着姓名,用不同颜色对重点人群进行分类标注。即使是新入(xīnrù)职的医生,也能通过这张地图快速上手,精准开展医疗服务。
图为彭俊春绘在笔记本里的手绘地图(dìtú)。袁雪莹 摄
卫生院的(de)医护人员共划分为6个小组,每个分场均(jūn)配备一个家庭医生团队。根据(gēnjù)“健康地图”上标注的居民慢性病分布特点,对于老年人以及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较多的分场,优先安排经验丰富的全科(quánkē)医生担任家庭医生;对于孕产妇及婴幼儿较多的分场,则指派妇幼保健(fùyòubǎojiàn)基础扎实的女性医护人员进行入户用药督导及健康教育。
在“健康地图”指引下,当地医护人员入户时间(shíjiān)平均缩短40%,重点人群(rénqún)健康随访(suífǎng)覆盖率从之前的75%提升至90%,居民对卫生院健康管理服务的满意度也从80%提升至90%。
“彭院长他们太负责了!以前看病得跑几十里路,现在卫生院(wèishēngyuàn)的医生经常上门,连我们吃什么(shénme)药都记得清清楚楚,真的太感谢他们了。”武玉珍今年78岁,住在距卫生院30公里外的桃林(táolín)塔拉分场。她(tā)患有冠心病,腿脚也不利索(lìsuǒ)。卫生院工作人员每隔4个月就会为她上门进行健康体检,包括测量血压,血糖,血、尿常规等。
医护人员告诉记者,相比于没有“健康地图”的过去(guòqù),如今能更有效地提供健康保障服务(fúwù),也能为患者(huànzhě)的急救争取有效时间,充分发挥了农牧区30分钟急救圈的优势。
(资料图)图为彭俊春(péngjùnchūn)告知居民药品注意事项。 袁雪莹 摄
这份持续更新的“健康地图”,不仅涵盖地理信息,还是一份(yīfèn)动态的健康档案。有的老年人去世了,彭俊春和伙伴们(men)就在电脑系统(diànnǎoxìtǒng)里将(jiāng)这个人的信息封档;当新迁来居民入住超过半年,大家就为他新建档,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。“牧区群众居住流动性较大,我们就这样实现了动态管理(guǎnlǐ)。”
“地图上的每个点,都是一个家庭的健康期盼。作为基层医务工作者,我们的责任不仅是治病救人(zhìbìngjiùrén),更是要(yào)成为牧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。”彭俊春感慨说(shuō)。(完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